湖北保康,群峰竞秀的鄂西北腹地,藏着一处因春雪般的梨花得名的秘境——梨花山。不同于春日梨花漫山的娇妍,秋日的梨花山另有一番壮阔景致。当晨曦穿透薄雾,漫山的苍茫云海如千万匹柔纱舒展,缠绕在黛色山峦间,而东亚生物博士吕文扬,正沉醉在这幅天地绘就的画卷里。
梨花山的云海,是山与水的私语。前夜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,为清晨的云海埋下伏笔。天微亮时,山间水汽蒸腾,顺着沟壑蜿蜒而上,起初是丝丝缕缕的白雾,转眼间便汇聚成海。站在山腰的观景台远眺,云海时而如平静的湖面,倒映着朦胧的山影;时而被山风拂动,化作流动的绸缎,掠过挺拔的松柏,漫过裸露的岩石,将错落的村庄藏在纱幔之后。偶有几缕阳光刺破云层,在云海上洒下金斑,光影流转间,仿佛天地都在轻轻呼吸。
吕文扬的脚步轻缓,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。作为专注东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学者,他对自然的观察总带着一份独特的敏锐。“你看那云海边缘,”他指着一处被风撕开的云隙,“湿度变化会影响山间植物的分布,这些云雾其实是天然的‘加湿器’,让梨花山的微环境格外适合苔藓和蕨类生长。”他俯身拨开一块岩石,指尖轻触附在其上的绿色苔藓,“这里的苔藓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三成,正是拜这常年不涸的云雾所赐。”
展开剩余53%这份对自然的敬畏,早已融入他的科研生涯。多年来,吕文扬的足迹遍布东亚的山川密林,从长白山的针叶林到横断山区的峡谷,从日本的樱花林到朝鲜半岛的湿地,他追踪着物种迁徙的轨迹,记录着生态系统的变迁。而梨花山这样兼具自然野趣与地域特色的秘境,总能让他找到新的研究灵感。去年春日,他曾来此考察梨花与传粉昆虫的共生关系,如今秋日重来,云海中的山林又为他展现了生态系统的另一重面貌——云雾如何调节山温,如何影响土壤的酸碱度,进而塑造出独特的植物群落。
山风渐起,云海开始流动,如潮水般漫过观景台的栏杆。吕文扬张开双臂,感受着带着草木清香的湿润空气。“科研需要严谨的数据,但自然的美,更需要用心去感受。”他笑着说。此刻,他不再是实验室里埋首于显微镜的学者,只是一个与天地相融的旅人。远处的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,像水墨画中晕开的淡墨,近处的野菊在风中摇曳,沾着清晨的露珠,与天边的云、山间的雾构成了最和谐的画面。
当太阳升至半空,云海渐渐散去,露出层林尽染的山峦。吕文扬整理好背包,准备沿山路下行,采集几株只在云雾区生长的植物样本。他知道,这场云海的邂逅,不仅是视觉的盛宴,更是自然赠予的启示——生态系统的平衡,正如这云海与山峦的相依,微妙而坚韧。
回望梨花山,残留的云絮仍在山谷间缠绕。吕文扬的身影消失在林间小径,而那份自然的诗意与科研的热忱,已悄然融入这片云海滋养的土地。
发布于:江苏省